叶卫刚: 投资是场马拉松

2016-04-29 09:58:01

    1896年4月14日,现代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发令枪声在雅典响起,法国人阿尔宾·勒姆斯奥斯健步如飞,一马当先,仅用了55分钟就跑完了一多半的路程,领先劲敌埃德温·弗莱克2英里。美国的亚瑟·布莱克排在第三,匈牙利的盖乌拉·克纳紧随其后。第一梯队之外的希腊人斯皮里东·路易斯则在等待时机超越,他相信领先的四人组在到达雅典之前很快会衰落下去,“一切会按计划进行的,会轮到我的。”路易斯的心中盘算着。

  随着比赛的进行,四人组中除了弗莱克之外,都纷纷出现状况。正当弗莱克以为胜券在握时,他身后的路易斯按照计划开始加速,在离终点还有5公里时,路易斯超过了弗莱克,并以2小时58分50秒的成绩跑完了马拉松赛,赢得了冠军奖杯,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希腊神话。“像路易斯那样出发”也成为了希腊的一句谚语。

  而在将近120年之后的股权投资市场上,投资的征途同样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要取得成功,需要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磨合,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摒弃一切诱惑和浮躁,需要具备去伪存真的眼光,摒弃短期利益诱惑的能力和不轻易言胜的谨慎,这样才有可能到达终点。

  叶卫刚,一个具有15年以上私募股权投资经验的投资人,深谙投资长跑的道理。虽然比赛途中有盲目者因为利益驱动寻找捷径,有浮躁者因为快钱诱惑偏离赛道,也有短视者寻求短线利益中途急速冲刺,但在这场考验意志力和判断力的比赛中,叶卫刚一直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在诱惑泛滥的投资圈中,静下心来“像路易斯那样出发”。

        坚持的力量

  2004年夏天,在美国加州佛利蒙市的一家中国餐馆里,叶卫刚与李泉生以及他们共同投资的某项目的创始人,一边吃着中式快餐,一边开起了董事会。当时叶卫刚是Cadence Design Systems公司的战略和业务发展高级总监,李泉生是张江创投合伙人。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而双方也都没有想到,6年后两人的职业轨迹会重合。

  2009年春节前,作为川仪自动化的投资人叶卫刚和李泉生分别代表永宣投资和德同资本到重庆参加董事会。而会后在高尔夫球场上的一次交谈改变了他们各自的职业轨迹。

  球场上,叶卫刚表达了对当时国内投资圈中一些浮躁情绪的看法:“大家都在想办法赚快钱,这本不应该是PE做的事情。”没想到,李泉生也有同感。随后,在两人同机回上海的途中,他们还在探讨自己目前的困境和对投资的理念。

  叶卫刚提议:“干脆重新组合在一起,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把我们的理念贯穿下去。”提议得到了李泉生的认同,于是在2009年的那个春节前,两人找到了事业上的伴侣。

  2010年3月,达泰资本正式成立,而其DNA就是做早成长期投资。

  “所谓早成长期,就是一些相对规模较小,但很有发展潜力,同时又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叶卫刚说,“我们注重的是带给LP中长期的投资回报而不是短期获利,所以投资周期一般为3~5年,或者更长一些。我们也注重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成长,这是成立达泰资本的初衷。”

  在整个行业对pre-IPO项目趋之若鹜的当下,达泰资本另辟蹊径地选择投资早成长期项目是经过严密分析的。

  “对于行业竞争格局我们做过分析,早成长期阶段有很多优秀的目标企业,同时没有很多竞争对手的细分领域。我们所定义的早成长期,是指通过自然淘汰而生存下来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一定的产品和稳定的销售,虽然规模还小,但具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壁垒,有快速发展的基础,已被证明能够在中国的商业环境里生存下来,”叶卫刚说,“这类企业已经不存在技术风险,商业模式也被证实是可行的,我们除了带给它们资金帮助外,更能够带来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成长,最终实现退出。”

  叶卫刚认为,深挖早成长期领域能够避免赚快钱机构的干扰,能够踏踏实实做投资,这也是当初他自立门户的原因。

        稳健的烙印

  每一个投资机构、每一名投资人都具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叶卫刚认为达泰资本和他本人的投资风格首先是稳健。

  叶卫刚坦言:“我们非常谨慎,甚至有点保守,坚决不碰以赚快钱为唯一目的的行业,时间也证明了追捧pre-IPO项目是行不通的,只有我们这种稳健的机构才能够在风浪中站稳脚跟。我们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比较谨慎,不喜欢找一些抢眼球、以讲故事为主的企业,而更偏重于有技术含量和准入壁垒的行业,比如自动化设备、垃圾处理等。我们是低调的投资机构,很少出现在媒体上。与其过度曝光,不如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寻找好的企业,集中资源帮助我们的项目。”

  此外,对于项目的风险管控更加能够体现出叶卫刚性格中稳健的烙印。叶卫刚认为,最好的风险管控就是事前防范,选择投资的行业和企业是风险管控的第一道关。投资是一个向前看的行业,要靠敏锐的嗅觉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叶卫刚举了一个实例。三年前,有人给他介绍了一家在太阳能行业中做多晶硅化工原料的企业。当时太阳能行业还相当红火,那家企业的财务数据也非常好,但是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投资这家企业。因为凭借对于太阳能行业的了解,叶卫刚认为,随着欧债危机的加剧,整个欧洲市场会出现紧缩,必然导致太阳能行业走向低谷,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进步,这家企业生产的原料,市场已经不需要了,生产多晶硅的企业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生产系统再循环解决原料问题。

  叶卫刚说:“虽然当时这家企业的历史数据非常好,但我还是谨慎地拒绝了朋友的好意。2011年,这家企业的业绩大幅下滑,2012年开始亏损,现在连生存都是问题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聪明谨慎的人也不可能对于所有的行业都了如指掌。叶卫刚也从不避讳自己“失足”的项目。2011年底,达泰资本投资了一家从事户外服装和装备的企业。随着2012年整个服装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家企业存货比例达到了年销售额一半以上,业绩大幅下滑。

  “这说明,在风险管控方面还需要加强,对于户外服装这个细分领域,我们研究的还不够透彻,如果在投资之前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可能就不会去碰这家企业了。”叶卫刚直言。

        深耕细作

  目前,达泰资本共有三期基金,其中两期人民币基金的规模都在6亿元左右,还有1亿美元的美元基金,管理的资金总额近20亿元人民币。第三期基金已经投资了30个左右项目,总投资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

  对于项目,达泰资本最看中它的成长性。叶卫刚说:“首先,企业的发展阶段不能太早,产品应该已经完全研发出来并且已经有收入了,这是最低要求;其次,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3~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0%以上;第三,投资终究还是投人,团队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管理能力,并且一定要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当中。同时,我们也希望企业家能够有感恩和分享的心态,面对与他共同创业的伙伴,不能把所有的权力和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要学会与社会分享,为员工缴纳各种保险,积极纳税,为企业长期发展和未来上市扫清障碍。要与投资人分享,入股的价格合理,对于投资人有一定的保护条款。”

  旭创科技是苏州工业园区里的一家高端光通讯模块和子系统设计公司。其创始人刘圣博士是一名地道的海归,对于国内的企业管理风格不太了解。“我们很早以前就认识了这位企业家,虽然那时候企业还不成熟,但我们一直与企业家进行定期交流,帮助他把经营理念由一个完全美国硅谷式的模式调整成为符合中国现状的经营理念。比如对于员工的激励机制,在美国,激励机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给员工发放期权。但在中国,在法律上期权是不被认同的,同时也无法做到给所有员工期权,所以,我们就指导企业家把激励机制调整过来,最核心的人员可以给一些股票,但是为了避免拿到股票以后不做事,还有一系列的技术性操作问题,这只是帮助他调整管理理念的一个小细节。”叶卫刚说。

  除此之外,达泰资本投资这家企业以后,投资团队帮助企业家将原本不规范的财务管理系统规范起来,为以后上市打下基础。同时凭借达泰资本在半导体和光通讯领域的资源,为企业介绍了国内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作为其客户,达泰资本的美元基金投资了一家半导体企业,又正好成为了旭创科技的供应商,为其提供的零部件价格比原来便宜了整整一半。正是有这样全方位的贴心帮助,才使得旭创科技快速扭亏为盈。叶卫刚坚信,在未来的几年中,旭创科技一定会迎来自己的高速发展期。

  如果说早在达泰资本投资之前就有风险投资进入旭创科技,所以无法证明达泰投资的视角独特,那么投资Simply餐饮集团则体现了达泰资本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眼光。

  Simply集团旗下拥有Simply Thai泰国餐厅、Simply Life 简单生活西式简餐和品川高端川菜。创始人及CEO林国忠把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亚洲的传统风格中。他意识到,未来几年中国高端餐饮会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于是,当很多好的餐饮品牌纷纷上市或者有国际巨头资金注入时,林国忠也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他们找到达泰资本时旗下已有8家餐馆,但他们找到的其他所有投资机构都说他们太小了,让他们做到30家餐馆时再去找投资。我觉得很奇怪,8家餐馆和30家餐馆只是数量上的区别,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叶卫刚说。

  叶卫刚及他的投资团队考察了Simply集团的理念、经营能力、饭菜质量以及目前的经营情况是否具有扩展性。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其餐馆的连锁经营雏形已经成熟,也搭建好了中央厨房,管理系统也已经到位,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投资人一定要等到30家时才会投资。”

  没有过多的犹豫,达泰资本将资金注入了这家看起来还太小的企业,经过大半年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叶卫刚的预期。

  “受到三公消费减少的影响,国内第一季度餐饮消费出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高端餐饮经营情况更是严重恶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Simply集团旗下的老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达双位数,2013年上半年已经开了4家新店,而且每家新店在开店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我们准备在2014年扩展到上海以外地区,争取3年之内达到50家店以上。”叶卫刚自豪地说。

  在叶卫刚的精耕细作下,很多项目都像Simply集团一样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为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来源:《投资与合作》杂志2013年8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