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独立医检中心的机遇

2022-06-16 18:49:03

达泰资本成立于2010年,是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投资的专业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平台。我们致力于与优秀的中国企业家合作,培育植根于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


独立医学检验中心(ICL, 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又称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是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从事医学检验或病理诊断服务,能独立承担相应医疗责任的医疗机构,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等优势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的机构。

市场背景

2010年我国ICL市场规模仅为12亿元,2016年达到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发展速度极快。中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目前是群雄割据,截至2017年底,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数量已由2010年的89家发展到了1100多家。

资料来源:Ken Research,达泰资本医疗组整理


独立医学检验业务最早起源于美国,已有近百年历史,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独立医学检验占据临床检验业务35%的市场,日本和欧盟更高,分别50%和67%,对比中国独立医学检验市场份额仅有5%,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行业发展阶段与政策门槛不同导致的。


行业发展

美国独立医学检验业务起步于1920年,发展于1950年,1990年已达成熟。当前发达国家已普遍倡导“医检分离”,即将医院诊断治疗业务与临床检验业务分离,这样一方面避免每个医院都购入贵重检验仪器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强了检验工作的专业化,最终使得检验的准确度、速度和价格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我国的医学检验市场发展较晚,1994年,广州医院下属的实验室金域检验率先探索医学检验外包业务。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的《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才首次对医学检验所做出基本行业规范、。此后直到2016年12月,卫计委发布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才正式提出了公立医院的检验科可独立成立第三方检验医疗机构。


政策门槛

在海外,独立医检中心和医院病理科并没有本质区别,都能承担临床病理检验和解剖病理检验;执业人员有规范的行业培训,且医检中心每两年都要进行一次州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质量审核,用以更新营业资格证;分级诊疗明确,第三方检验样本足够多,占市场主导地位。

国内医检中心一方面资金壁垒高,依据卫计委对于第三方检验中心人员和面积的要求,单中心运营年成本在5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医检中心病理科医生短缺,5%的市场份额,却需要配备国内15%的中级以上临床病理类执业医师,医师资源的短缺也使得独立医学检验业务难以充分开展;同时国内分级诊疗体系尚不清晰,难以像国外第三方检验一样收到足够的样本。


业务情况

目前医学检验业务90%以上都在公立医院完成,而医院外包给独立检验中心的基本上或者是医院做不了,或者是耗时复杂、营收微薄、不愿意做的业务。也正是因此,独立医检行业早期地位非常弱小,并且由于我国医疗机构资源分布的特性,决定了三甲大型医院的检验科、病理科不会被剥离,反而将长期维持一个较大的检验能力,所以中国的独立医学检验业务分布必不同于医院检验科。当独立医检中心承接的业务是大型医院可以检测的项目时,他们只能通过压低利润来抢单,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小检验中心利润微薄;当医检中心承接的业务是大型医院所无法触及的项目时,由专业性带来的溢价有望成为检验中心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资料来源:康圣环球,达泰资本医疗组整理


2013年8月,卫计委发布《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规定了1462项临床检验项目,其中临床体液、血液专业360项,临床化学检验专业347项,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458项,临床微生物学专业152项,临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专业145项,这些项目即为现在行业内的普通检测业务(阅读原文可见)。相应的表外项目,由于技术和成本因素医院难以独立开展,一般样本量较少,对技术和仪器的要求较高,则被称为特殊检测项目,又叫高端检验项目,基本可归属实验室自建项目范畴(LDT,Laboratory Development Tests),通常是指医学检验实验室自行研发、验证和应用的检测方法。


医保控费、分级诊疗促进医检外包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此前我国很多检测项目收费较高,属于医院的赚钱项目,医院缺乏外包动力,而随着医保控费趋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相继出台,控费项已由药品、大项检查项目延伸至检验项目,部分省市(福建、江苏、内蒙古等)已出台下调检验项目费用的政策,医院检验科控制成本的压力增大,集约化检测显然能够降低成本。

资料来源:达泰资本医疗组整理


201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 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达到 65%以上,到 2020 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而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患者数量少,人员费、设备维护费等成本高,基层卫生机构没有设置检验科或把检验科做大的动力。北京、贵州、四川、海南等多省份已启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检验外包工程,且多数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招标或协商下单。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步推进,我国患者资源将逐步下沉,首诊在基层将成为趋势,将促进更大的检验外包市场。


普检项目已趋饱和,LDT放开

一方面,普检项目在各省市卫计委发布文件中列明指导价格,医疗机构对于普检的收费透明公开,而在此基础上以固定折扣费率再外包给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至今,以普检业务为主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早已达盈亏平衡点,利润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普检对于当前的个性化精准医疗、肿瘤早筛、罕见疾病、分子诊断等领域贡献度极低,特检项目的检测方式、研发技术和检测水平,均位列医学检验技术前沿,是医检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先进医疗进阶趋势下的产物。

2016年3月,卫计委在关于临床检验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及,对于未列入《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版)》,但临床意义明确、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价格效益合理的临床检验项目,应当及时论证,满足临床需要;医疗机构在引入新的临床检验项目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审核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便于符合临床需求的检验项目及时得到应用。尽管尚未出台细则,但LDT模式已经被原则上允许,监管模式的放开给新技术的应用和新项目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市场情况

普检寡头竞争

目前国内ICL走规模化道路的独立医检中心,承接的大多是样本量大且毛利率低的项目,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外包价格低,导致行业盈利能力较弱成为普遍现象。行业龙头也在逐步调整转身,从规模化战略专向专业化战略,拥抱高利润的特检业务。现在国内ICL市场份额主要是被金域、艾迪康、迪安、达安、康圣所分割,其中金域主要是承接独立医学实验室业务,近年来已有四份之一的业务转向特检;迪安通过直销与代理向上游延伸业务;而达安则是从诊断试剂盒仪器生产的上游源头开始,打通整个产业链;康圣尽管市场份额排名第五,但其是特检领域做到最大的医检中心之一,特检业务体量可与金域比拟。

资料来源:生物探索,达泰资本医疗组整理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达泰资本医疗组整理


特检百家争鸣

不同于普检业务四处播撒实验室网点抢占市场份额的模式,特检业务对专业仪器设备的依赖性更大,通常以综合型大型实验室模式出现,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其业务半径可覆盖至全国乃至海外。在特检市场,基于不同的技术平台,特检ICL机构致力于开展专科特色和专业化的检测项目,市场相对高度分散,竞争并不充分,营收规模和实验室数量与普检综合性龙头公司相比差距很大。随着个体化检测、诊疗技术发展,特检市场存在巨大增量空间,肿瘤、个体化用药、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病、辅助生殖等将带来千亿市场。

由于特检业务面向的并非检验科,而是独立的细分科室,所以特检业务在市场拓展上,将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以一个一个打透单个医院的细分科室。要求特检业务提供方具备较强的学术营销能力,向医生充分说明该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于治疗的辅导作用等,影响普检的价格因素在这里占比则没有那么重要。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独立医学检验中心政策规范近年才出台,处于快速增长期,而由于我国大型医院检验科、病理科的样品处理能力较强,所以第三方医检的普通检测项目利润微薄,主要增长点受益于医保控费与分级诊疗政策的下沉,已呈现寡头竞争的局面。相对而言作为表外的特检业务,以其高技术门槛、高学术营销、高盈利的特性,出现百家争鸣的场景。未来随着整体市场成熟,一批积极跟进最新技术的特检龙头有望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