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泰资本:最懂科学家,凭2.5个因素挑选硬科技加码半导体

2022-07-02 09:16:09

编者荐语:

投资的2.5个因素:市场+团队+技术,多元化退出途径实现现金流正循环。

以下文章来源于融中财经 ,作者张叶

融中财经.

中国领先的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聚焦报道中国新经济发展和创新投资全产业链。通过全媒体资讯平台、品牌活动、研究服务、专家咨询、投资顾问等业务,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导读
THECAPITAL



640.jpeg
达泰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叶卫刚

募资从来不容易,今年也不比往年难,达泰正在同时募集2只半导体产业基金,超过50%的原LP再度出资。未来1-2年,达泰将进一步加快募资和投资速度。


本文共4862字,约6.6分钟

作者 | 张叶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我们反复强调,达泰投资不看风口。不是风在什么地方,或者新开一个交易所,就要拼命往那个方向去投资。投资要看基本面,国家中长期产业政策是不是支持,有没有市场需求。今年的市场未必是未来5-10年的市场。增长是否能持续?在这些基础上,达泰选择优秀的创业团队,投资具备企业经营经验的靠谱创业者。”


成立11年的达泰资本,鲜少出现在媒体面前,真正做到了“达士通人、泰然自成”,低调而内敛地在稳步发展。


达泰创始管理合伙人叶卫刚告诉本刊记者,基于国产替代,半导体产业出现了很多投资机会。但这并不是一个靠PPT创业和普通风险投资就能支撑起来的行业,资金、技术和人才门槛都非常高。正在被泡沫化的半导体行业走到今天,更加需要专业的投资人。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泡沫也带来了早期利好。


叶卫刚在半导体行业深耕20多年。达泰资本自成立以来,就把半导体纳入自身的硬科技投资板块,尤其在2015年以后,加大投资力度,在半导体领域持续发力。时至今日,达泰在半导体相关产业链上投出近40家企业,80%在做国产替代的事情。


2021年,达泰在管12只人民币基金和2只美元基金,资金规模超过70亿元,在募投管退闭环上已经实现现金流的正循环,超过50%的LP再度出资达泰新基金的募集,加速发展已经被提上达泰日程。

 

01

从多元化投资到聚焦硬科技


科创板横空出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及北交所开市,资本市场频频利好,让PE/VC有了更多退出渠道,加之华为中兴等事件影响,以及疫情后的缺芯加剧,很多机构纷纷转向半导体投资。


在叶卫刚看来,这其中大部分纯属追赶热度,并没有很深的行业积累。“半导体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除了资本驱动,企业技术积累和产品周期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单靠砸钱一定会一地鸡毛,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代价都会很高。”


早在2015年,达泰复盘时便决定聚焦硬科技,加大半导体投资比例。当时,半导体行业并不像今天这样火热,这样的投资策略,除了勇气,更多考验的是团队的底层投资逻辑和判断力。


“中国前30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对国民经济很多环节来说,许多产业大而不强,尤其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叶卫刚告诉记者,“‘卡脖子’问题没有解决,供应链安全也没法保证。从宏观角度看,未来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更符合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具投资价值。”


在此之前,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基本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募资相对容易,投资速度较快。达泰资本在一路前行中探索,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投资定位和策略。


在感知到未来趋势,并且前期投资方法论得以验证后,达泰开始做“减法”,只专注在最擅长的投资领域——硬科技。


硬科技投资讲究理性逻辑。在达泰团队中,聚集了一群清华、交大、中科院等校友,几乎全部理工科背景,很多成员之前都在高科技企业有很深的技术背景或丰富的管理经验。“相比消费互联网项目,8090的客户群体众口难调,风向变化又快。企业产品能不能大卖还受很多偶然因素影响。硬科技投资,对我们理工科投资人来讲,更具内在逻辑也更容易看明白。”


为了配合“专注且专一”,达泰开始将综合性基金分拆成专业化基金,每只基金只聚焦某一细分赛道,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基金、半导体基金等。一定程度上,控制单只基金规模,轻装上阵,达泰不仅投资更专注,募资速度也在加快。


在2014年初,达泰开始为自己的专业化做准备,第一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基金也是在这个时期筹备。彼时,国内人工智能投资风潮刚起,达泰也是最早一批专门成立人工智能基金的机构之一。


“我们主投两类企业:一头一尾。‘头’指的是上游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和算力的企业,尤其算力,这与半导体芯片投资密切相关。‘尾’指的是下游场景应用。”叶卫刚对记者解释,“人工智能项目的关键就是落地能力。最近,AI投资热度下降,最大问题就在于,很多企业都是前几年风口下的投资,融了很多钱,估值又高,但真正的落地场景不足。上市不容易,让很多机构望而却步。”


从达泰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之初,就非常注重上游核心技术。过去5年,达泰投资了近8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包括燧原科技、齐感科技、亿智科技等一批明星独角兽,且多是从企业的天使轮就开始参与。


达泰在聚焦半导体投资的同时,还成立了医疗产业基金,最初以医疗器械项目为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落地,投资了汇医慧影、深透医疗等企业。2018年后,达泰团队经过四五年的磨炼,开始拓展到创新药、新型医疗技术等领域,投资了霍德医疗、爱思迈科技、求臻医学等,IRR超过50%。

 

02

投资的2.5个因素:市场+团队+技术


对于早期投资,很多项目可能只看到几个创始人简历,外加20页PPT。那么,作为投资人该如何判断项目靠谱与否?


“我们主要看2.5个因素:市场和团队,然后还有技术。就市场而言,最简单的问题:团队想做的产品,是否有人买单?多长时间达到市场化规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恰恰是团队能力和市场天花板的体现。产品市场有多大?产品能否在合理的时间做出来。如果18个月以内做出来就有市场,80个月做出来可能就没市场。”叶卫刚说到。


“除了市场和团队之外,还有0.5个因素——技术。尤其涉及产品规划、算法结构、设计流程、供应链管理等,每个步骤中都要有具备经验的技术人员把关。尽管技术能力在半导体创业中非常重要,但对早期项目来说,技术能力更多是从核心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中反映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叶卫刚说团队算一个核心,而技术只能算0.5个。”


众所周知,半导体产业的创业者,很多业内大牛,几乎都拥有金光闪闪的履历背景,绝不止一家机构愿意在早期“抢”他。几年前,投资人看到科学家教授创业是怕的,不愿意投,因为科学家创办的企业90%可能要失败。但现在,疯抢科学家已经成了投资圈公开的秘密。那这些行业大咖创业为什么又愿意选择达泰?


“我敢说,国内同行没几个人能真正听得懂科学家‘语言’。往往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家也希望找到同道中人。他讲的话希望投资人听得懂,对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双方能建立互信。懂技术,这是为什么我们敢投、他敢要我们钱的很重要基础。”


投资硬科技,风险很高,早期更甚。每年年末的复盘总结会中,达泰团队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早期创业的企业家,技术很牛,但市场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有待提高,甚至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在叶卫刚看来,“作为机构,不光要能够听得懂,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市场营销、人力管理等方面也要帮得上忙。”


国内很多投资半导体的机构,有的具备很深的产业背景,有的是强政府背景,达泰属于纯市场化投资人,只为帮助企业家把企业做大,走向资本市场,最终获利退出。


有些产业资本,借助资本手段扩展产业链上下游,或者养大企业“合并同类项”,做控股集团;有些地方,竞争性地上马半导体项目,在不尊重产业规律的基础上,让企业落地一个可能不太合适发展的区域,不仅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还对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


“相对而言,我们没有别的私心。我们提供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为企业好,为企业家好,我们的利益跟他们一致。不会硬逼企业卖给某一个大集团,也不会硬逼企业落地一个不适合发展的地方。我们的投资目的比一些企业盲目引进的战略投资人更纯粹。”叶卫刚说道。

 

03

适度的行业泡沫

带来一定的早期利好


近一年来,国内VC可谓是越来越激进,投资项目越来越早期,风险也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半导体行业股权投资案例高达413起,投资金额总计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这相比2019年约300亿人民币的投资额,增长近4倍。这也是中国半导体在一级市场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多的一年。


在叶卫刚看来,今天,半导体产业投资就像是桃子熟了,一大波机构进来要摘个桃,赚个大钱。但大部分钱还是奔着中后期Pre-IPO项目,敢于投天使轮的机构凤毛麟角。在优质项目寥若晨星的市场中,敢给钱的机构本就不多,有业绩和品牌度的可能更是屈指可数。


达泰的优势之一,不需要跟人抢项目。达泰每年投出15-20个项目,其中2/3是早期项目,1/3在中后期项目。“我们中后期基金投资的项目,一部分都是从早期成长起来,达泰在这些企业中占有董事席位,对企业融资策略有一定话语权。这些项目,不仅风险可控,估值合理,也不需要再耗费大量时间和别人抢项目。”


过热的半导体产业投资,大量资本涌入,在很多人看来,泡沫正在形成。但对达泰这类早期机构而言,利大于弊。


半导体项目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企业达到盈利再走向资本市场,需要很长时间。除了市场因素、团队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钱够不够“烧”。如果钱不够,项目可能在万里长征的半路就夭折,如果有足够的钱,只要团队能力够强,不断往前走,哪怕某一步走错或者晚了,也能支撑企业走向终点。


“当大量资本进来,特别是中后期的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降低了早期投资的风险。这对达泰这种专注投早期项目的机构来说是利好的,对只做中后期项目的机构,风险性会增加。”叶卫刚说道。


市场上钱多了,大部分钱还是集中在中后期项目,中后期项目估值高了,早期项目的估值也水涨船高。


“2021年明显感觉到,同样水平的市场和团队,同样的发展速度,一个天使轮项目估值可能翻了2-3倍,更高更贵。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投资就更考验投资团队的能力。这对达泰这样能辨别真正好项目的投资团队是利好。只要做了充分验证和尽调,有些项目满足2.5个因素,估值高一些,回报可能不如以前那么高,但还是值得投。”叶卫刚如是说。

 

04

多元化退出途径

实现现金流正循环


投资最怕的是什么?除了企业死掉,就是退不出来。


机构投资能够实现退出变现才是生存根本。


过去20年,国内IPO市场政策起起伏伏,机构无法完全依赖IPO实现退出。加之,2018年IPO审核趋严叠加“资管新规”影响,机构投资者募资、退出两端压力剧增,纷纷寻求其他退出方式“回血”。


在达泰,每月/每季度都会做项目分析,按照投资成熟度将其分成三类,以便选择最优的退出方式获取收益。发展好的项目,最佳退出方式还是IPO,回报较高;部分处于中间状态的项目,发展不错,但距离IPO还需一些时间,未来通过并购或者Pre-IPO出售老股实现全部或者部分退出;发展不及预期的项目,通过回购等方案完成退出。


“达泰以硬科技早期投资为主,很多天使轮或者A轮投的项目,经过四五年发展,到了C轮或者Pre-IPO 轮,估值大幅提升。尤其Pre-IPO 阶段,大概率会出让部分老股,把投资成本或部分本金收回返还给LP,通过这样的均衡策略,达泰整个退出速度在加快。”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达泰投资了近50个天使轮项目,其中多个账面回报已经超过30倍。这些企业计划未来2-3年登陆资本市场,彼时投资回报将超过100倍。已上市项目中,达泰2012年底投资的旭创科技,2019年全部退出,7年获利20多倍。


“对于早期投资,资本需要耐心。天使轮项目,如果要等着上市,预期回报周期是5-7年甚至更长,但有时候,不一定要到上市。一个天使轮项目,我们预期持有5-7年,预期回报至少10倍以上。”叶卫刚对记者说到。


正是基于成熟的退出机制,达泰今年进入现金流的正循环——五六年前投入达泰基金的出资人,如今已经回笼资金,并且超60%乐意将钱投回到达泰的新基金。


叶卫刚透露,达泰近期正在募集的基金中,也与半导体密切关联,同时根据达泰的自身投资节奏,进行不同投资重点的配置其中,一只多元化的美元基金,投资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是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规模在3亿美元左右。另两只人民币基金,一只专注于早期半导体天使基金,规模2亿元;一只聚焦中后期项目,规模15亿。


募资从来都不容易,今年也不比往年更难。近两年,募资市场中,很多机构也纷纷感叹国资背景的投资人频频现身,政府的钱占比越来越大,市场化资本越来越难。


“达泰前几只硬科技基金返还LP的钱已经超过基金成本,LP都很乐意把分到的钱投到新基金。天使基金三期和四期中,超过50%的资金由达泰原来的LP支持。”采访最后,叶卫刚告诉记者,“达泰已经实现了募投管退的现金流正循环,未来1-2年将会在子弹充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快募资和投资速度。”